赵环宇:“逍遥王”的儿子选择了最不逍遥的成长之路

作者:文章来源:极速体育吧发布日期:2024-09-14 05:48:30

9月14日讯 媒体人赵环宇长文谈及中国留洋球员现状,原文如下:

翻看自己过去的文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你当初写下的断语,有些会被时间证明它们的颠扑不破,而有些则会显得荒诞不经——尽管你落笔时是同样的言之凿凿。

这种感受,来自我2019年1月的一篇旧文《官方+民间合力欲造球员留洋盛世,我们将批量收获“王泉泽”?》。

在那篇文章里,王泉泽是我更看好的运动员,我将能在NCAA D1场均砍下10分3.8篮板的他,称为“若干偶然因素同时作用”产生的“奇迹”。而同样正在征战NCAA D1的张镇麟,则被我视作运气没有那么好的那一个。

5年零8个月以来两个人的发展轨迹,显然脱离了我的预期。

那篇文章,还有另外一个“对照组”——事实上,这也正是我创作的动因——北京首钢的雏鹰计划和中国篮协的菁英计划。它们一个来自民间,一个来自官方,但都想要通过资助优秀后备人才留美,达到“借鸡生蛋”的目的。

小篮球遍地开花,CBA首次迈入“十亿时代”,红蓝分队治愈了球星饥渴症,篮球世界杯即将第一次来到中国……就连留洋也开始以一种上下同欲的方式,拥有了自己的组织和计划,那是球迷们期待已久的东西。

我没有想到的是,雏鹰计划没多久就草草收场,而被我视作“未雨绸缪”之举的菁英计划,由于大环境的急转直下,竟有了“晚清幼童留美计划”救亡图存的意味——而我当初是坚决把两者区别开来的。

不过,“菁英计划”的称谓早已作古,2021年,它正式被中国篮协移交给首届的出资方,更名为“蔡崇信篮球奖学金(下文简称“蔡奖”)”,开始独立运营。

之后三年,传承了菁英计划精神内核和历史使命的蔡奖开足马力,又向美国高中输送了包括国青男篮主力郇斯楠、郇斯枫兄弟在内的17名学员,使得留美的中国球员规模空前。

我必须承认,写那篇文章时,我尚不知道世间万物都易朽的道理,根本没有将两个计划的终结纳入思考。因此,当5年零8个月后已成熟许多的我看到蔡奖仍在以一己之力做着或许是最延迟满足却又最意义非凡的事时,我内心充满了不可思议。

5年零8个月的时间,足以颠倒乾坤,却没有动摇蔡奖分毫。中国篮球,缺的就是以五年为单位去谋篇布局的人。

我的朋友涂辉经营着一家名叫“猎鹰”的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平时他也会帮助一些有志于到美国留学的学员择校,在长期实践中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NCAA潜意识里更相信西方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非中国球员成体系、大批量地进入美国,才有可能扭转这一现状。

孙祥翔与队友

这并非歧视,而是挑选一名中国球员的成本和风险太高了。好比挑选外援,波多黎各联赛的球员未必不好,但没有哪个球队会选择一名只打过波多黎各联赛的球员。

蔡奖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自强之策,更是一张递给美国篮球的名片,上面写满了中国球员的能力:他们谦虚好学,他们可以融入异质的文化,他们可以兼顾学业与篮球,他们可以在空闲时间高效、严格地自我管理。

“我们要是在美国打一场好球,就会有一些媒体的曝光,他们也会说‘这个中国球员怎样怎样’。”2019级学员孙祥翔说。

而当2019级学员张益炅在CBA选秀首轮第7顺位被天津队选中时,他的高中母校和几位已经在NCAA D1效力的队友都转发了这一喜讯。

如果非要说蔡奖的学员背负着某种历史使命的话,这大概就是他们的历史使命——以自己作锤,为后来者摧毁那道看不见的围栏。这需要一茬又一茬的人前赴后继,需要一些愚公移山的精神。

至于他们个人,若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则要充分做好困难的准备——尽管他们的处境,相比当年连续三次美签被拒、费尽周折才打进NCAA的尚平,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留美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无限可能,这种特质,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2022级学员、篮球名宿巩晓彬次子巩俊彤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期间,学校不让比赛,更别说训练,我们看到蔡奖训练营,想着只要能摸上球,让他开开眼界也挺好,当时对留学完全没有概念。”巩俊彤的妈妈王晓芳表示,家里人都没想到巩俊彤能被选中,“我们都觉得有点早,他自己执意要去,想去闯荡一下。”

那一年,巩俊彤14岁。

留美是梦幻的。有时你甚至会发现,你对手的爸爸是勒布朗-詹姆斯。

高一赛季,蒙哥马利主教高中和布朗尼效力的塞拉峡谷高中狭路相逢。巩俊彤努力专注于球场,可还是会忍不住向前来助阵的詹姆斯瞟上几眼。那场比赛,双方拼得很凶,蒙哥马利在主场上演准绝杀,让詹姆斯扫兴而归。

如果你看过那场比赛的录像,你一定也会想要拥有这样的青春:层层叠叠的观众发出的欢呼声足以翻天,而你命中关键球的队友正指着GOAT本人怒吼挑衅。

留学又是现实的。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巩俊彤从国内时的绝对核心,变成了蒙哥马利的边缘人。在有限的上场时间里,他主要在做脏活累活。

为了融入新的集体,他会给队友准备中国特色的挂件作为礼物,为了表达与球队同进同退的决心,他即便崴脚,也要拄着拐杖到训练场“报到”。队友们则投桃报李,会起哄似地大喊着“BIG E”为他送上生日惊喜。这说明,他们接纳了他。

关于“被接纳”,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次,巩俊彤在校外训练时偶遇NBA球员塞尔吉-伊巴卡,同行的朋友指着他问伊巴卡的训练师:“能不能带他练一练?”那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冷冰冰地说:“我从来不带这么小的。”后来,他有幸和伊巴卡分到一队,还给后者传出了几个漂亮的助攻,再问那个训练师时,他口风一变,表示“可以教他”。

这一切发生之时,巩晓彬、王晓芳夫妇就在旁边。在中国,无论巩俊彤想向谁讨教,都不过巩晓彬金口一开,但在国外不行。

说起来挺有意思,巩晓彬年轻时号称“逍遥王”,而他的儿子却选择了最不逍遥的一条路。

为了篮球,巩俊彤放弃了所有的周末,也放弃了学校给国际生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他的脑子里全是篮球。”教导主任如此评价。

学校的训练结束以后,他还会到很远的地方进行一对一特训,有时候要练到夜里11点,“他都把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时候想想觉得很可怜,才十几岁的孩子。”王晓芳说。

想在美国高中出人头地,不可能只依靠学校的训练。

那里每天的训练时长因学校而异,2-3小时不等,但无一都会受到严格限制,因此与国内那种堆积时间的训练迥异。“学校训练内容以跑战术、打对抗为主,如果想练个人技术,就得私下努力,好多美国球员暑假回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孙祥翔说。

巩俊彤知道,在美国,玩命尚且不一定有机会,更何况不玩命。

跟自己死磕换来的是进步。他身高长到了2米03,体重却掉了足足20斤,他变得更加灵活,再加上他那跟父亲一脉相承的全面身手,他开始逐渐得到重用。

高二赛季开始之前,教练告诉他:“这段时间表现很棒,你可以拿球进攻了。”听说了此事的王晓芳瞬间泪目。

低位单打命中绝平球

巩俊彤终于从“垃圾时间”专业户熬成了轮换,场均上场时间来到了20分钟以上,教练甚至愿意把他留到决胜的回合,由他出手关键球——尽管因为伤病,高二赛季他出战的场次不多。

这就是一个留美的年轻人最真实的成长历程,若是你并不具备绝对的天赋,这样的经历就更加是你的必经之路。

“最早去时,14岁,自己一个人,谁都不认识,英文也不太会说,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度过的。”张益炅回忆说,“第一次训练,教练说球不能落地,我‘邦’往地上一运,主教练就懵了。助理教练就把我叫到一边,让我看他们做,这种挫败感经历得太多了。”

在五星高中生云集的晨曦基督学校,他直到高三才打上球,高四才稳定轮换10分钟。“如果再让我选一遍,我绝对不会选择Sunrise,我会找一个弱队,教练能用你的队。我在那里极其缺乏比赛机会,导致自信心也不如在国内的时候。”张益炅咂了咂舌。

他还说,如果重来一次,他一定会把空闲的时间用来加练,“时间非常的宝贵,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孙祥翔同样举步维艰,“第1年在四队,第3年在一队但基本没有上场时间,第4年因为伤病又退到2队。”也曾经有D1的教练联系到他,但当赛季开始以后发现他上场时间不多,便都自觉地消失不再有下文。

高中毕业,他没能进入D1,选择再读一年预科,继续冲击,直到他认清自己并非D1级别的球员。“这是很现实的。你有能力可以去,没有能力,去了也是坐板凳,所以我回来选秀了。”孙祥翔说,“接受现实,根据现实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才是最重要的。”

留美,是一个被玫瑰色笼罩的命题,然而只有被时间长河冲刷着的个体,才知道其中的波澜起伏。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他们或许不会取得那种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已自证是敢于走出舒适圈的勇者。

首批蔡奖共4人入选。

王芙蕖是唯一的女生,如今她已进入顶级学府西北大学读书,大一赛季在NCAA D1场均1.5分0.6篮板。此外,她还是安德玛签约运动员。

曾出战过2023年U19男篮世界杯的李信仪,大一时效力于NCAA D1的曼哈顿学院,场均3.2分1.2篮板,前不久转学去了另一所D1高校——长岛大学。

孙祥翔没有读大学,在CBA选秀首轮第12顺位花落青岛。

张益炅则上演了另类的“one and go”,在NCAA二级联赛威廉-朱维尔学院打完大一赛季,留下0.5分0.5篮板的数据,通过选秀登陆CBA。

可以断定,首届蔡奖并未培养出足以改变中国篮球格局的人才,但这些孩子得到的发展并不比在国内差。

——张益炅在济南体校的同学只有段昂君、马鑫鑫打到了CBA,而孙祥翔在(或即将在)CBA的老队友也只有尹椿文、李佳哲、何佳轩、刘金雨寥寥数人。

留学让他们拥有了异乎国内的特质:英语流利,拥有美式篮球思维,融入新环境的能力强,再加上原本就不错的静态天赋,“只要他们能在夏天把投篮命中率提升3个百分点,对我们来说就是巨大的成功。”一位CBA教练组成员在谈及为何要高顺位选中蔡奖学员时表示。

张益炅在比赛中

我必须承认,留洋不能对中国篮球药到病除,但它肯定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有益的探索。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既然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被证明很难再培养出NBA球员,为何不试一试美国的?

因为种种原因,蔡奖很难招揽到国内顶级的天赋——甚至连招满10个人都是奢望,但它的首批培养成果,打一个70分并不为过。

甚至它都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因为它推动的是某种风潮。假以时日,当留美深入人心且蔚然成风,我们还会担心人才匮乏吗?只要道路正确,就不怕远。

永远不要小看时间的力量。

标签: CBA 中国篮球 篮球 中国男篮 中国女篮 转载

分享按钮